簡介
(參考素描)一個抱怨開著的門太少的外星人...
我不知道是否有外星人,我不認為可能性不大,但我不知道。
我曾經看過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從土星拍攝的地球照片。地球只是一個小點,比它周圍的許多星星還要蒼白,是太空中的一粒塵埃。
你可以開始哲學性的思考。為什麼這裡有這麼多瑣碎的事情,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大局,為什麼我們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?
我有時也會有這樣的想法,但不知何故,人類不是一個「我們」,至少我們的行為不像一個「我們」。 趨勢似乎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,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泡沫中與志同道合的人更加孤立。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。
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的大覺醒,許多人突然團結起來,互相幫助。在慘痛的洪水災害之後,我們在萊希林根就體驗到了這一點,這種相互支持和幫助的力量真是太棒了。
但對於其他主題,例如氣候變遷,不知何故就行不通。
人們在社群媒體上互相罵,因為其他人都很蠢。我現在說得有點誇張,但即使在我追蹤的一個萊希林根 Facebook 群組 - 我年紀大了,Facebook - 中,語氣有時也相當粗暴,尤其是談到氣候變遷、移民、冠狀病毒、烏克蘭戰爭等熱門話題時。
有時候,或者經常,我也會對聲明翻白眼,心想:不,我現在不需要那個。
對於如此令人興奮的話題,我常常不想說出自己的想法。這其實也不重要。沒有任何政黨、政府會接受我的想法,然後說,嘩,我們會按照你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。那可能也不是好事。
我可以加入龐大的論壇評論者和微博發行者的行列,有時我也會在論壇上寫一些東西,但我已下定決心,只寫一些我可以面對面說的東西。我還是一個學習者,但我正在變得更好。
門鎖
讓我們回到開門的時候如果 「我們 」在城市沒有被水淹時也存在,那不是更好嗎?
在聖經所描述的聖誕故事中,有「我們」已經很難了(路加福音 2, 1-7; HFA, 節錄):
他們不得不踏上他們不願意踏上的旅程,因為誰會願意在因為人口普查而懷孕的情況下踏上這樣的旅程呢?但她們沒有選擇,當她們到達時,沒有房間,沒有開放的門給她們。
也許因為城裡人太多,所有房間都已被同樣需要的人佔據,但我頗懷疑從當地人的觀點來看,這些陌生人因為這些不受歡迎的羅馬稅單,現在從四面八方趕來,無論如何都是不歡迎的。
沒有「我們」,人們喜歡獨來獨往,希望這些陌生人很快又會消失。
他們已經有很多共同點,因為幾乎沒有人喜歡羅馬佔領者。但是,當時和現在一樣,我們都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,待在自己熟悉的泡泡裡。
開門
在聖經時代的教會中,這顯然有時也是一個問題。
聖經中有一段經文,首先考量與耶穌基督同住的人的正確行為。
它是關於捨棄生命而犧牲他人、無節制的行為、貪婪、失控的發怒、互相欺騙等等。而踏上這樣的改變之路是有可能的。
本節首先引出句子(歌羅西書 3:10;新約):
這個過程不是靠自己的力量,而是來自於神,我個人也意識到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然後,開放的門又來了(摘錄自歌羅西書 3:11;HFA):
人們似乎主要停留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,對他人有所保留和偏見,就像今天許多人主要停留在自己的泡沫中一樣。
對於當時的教會而言,重要的是人們要拋開狹隘的觀點,向其他人敞開自己,否則他們可能與其他人沒有太多的交集。你來自哪裡、背景如何並不重要。
也許我們個人也需要改變,就像前面所說的,才能對其他人變得開放。當然,熟悉的人總是比較舒服,在舒適區內自然比在舒適區外舒服。
耶穌敞開的大門
我個人無法獨力完成。這就是我與耶穌基督同行的原因。祂總是敞開大門,耶穌自己在聖經經文(馬太福音 11:28.29;新約)中是這樣說的:
這節經文不是關於教會,而是關於耶穌基督與人的個人接觸。這可能是正面改變的開始。
作為一個孩子,他被推到外面的馬棚,但作為復活的耶穌,他邀請我們每一個人進去。當你在聖誕節聽到耶穌基督時,我希望你能記住這一點。
摘要
讓我來總結一下:
- 不幸的是,我們常常活在自己的環境中,很少向自己泡泡以外的人敞開自己。耶穌誕生時顯然也是如此。
- 為了能夠對他人敞開心扉,您也必須準備好改變自己。
- 耶穌基督邀請我們: